社工建「兒」動藝術館發展學障兒潛能 行動比語言上肯定更鼓舞

親子

發布時間: 2019/12/16 13:39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15

分享:

分享:

Winnie希望計劃推廣「多元能力」和「 不以學業成績衡量一個人的價值」。(湯炳強攝)

香港明愛社會工作督導主任麥詩韻(Winnie),早年透過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策劃及捐助的「賽馬會社工創新力量」計劃獲取錄,利用賽馬會的基金在2017年成立香港明愛「兒」動藝術館 (Artkids Studio),讓社會大眾認識學障小朋友的創意,參與孩子因感到畫作受欣賞,並有人用行動購買作品,而重建自信,家長同時組成PR團隊,望社會人士認識學障孩子的潛能。

「兒」動藝術館服務對象是7至12歲小學,學員在明愛參與由藝術家設計的主題工作坊,課程都是因材施教,不想限制他們意念。藝術館同時會孩子為畫作向外界找尋展示機會,包括設計市集、製成不同精品,包括月曆、明信片、貼紙、攬枕。Winnie指出:

過去便曾有大學教授會專程來買畫,更有兒童學習中心,見到畫作很天馬行空,特別購來放在中心內展示。Artkids曾在中環一間餐廳畫玻璃畫,大家站在玻璃前,引來不少人士圍觀,途人會讚賞,他們也是鼓起不少勇氣出來公開創作。平時在學校,未必有這種機會。

Winnie解釋,一開始時計劃原沒有想過要銷售作品,但她感到孩子得到知音人不只是言語上的肯定,而是用行動購買其作品,過程能讓孩子相信自己更有價值和潛能。

家長同被鼓舞

Artkids的學員中也曾有自閉症的孩子,她謂自閉兒會先安排集中在室內創作,慢慢放開了便帶他們出外畫畫。有一位嚴重濕疹的孩子,參加市集時敢於人前表達自己創作的故事。

其實家長們也因為小朋友獲肯定,自動發起成立PR team,為子女尋找展示機會。家長們過去聚焦在成績上,很憂心,但大人聽到子女說感到自己有用,他們也會受到鼓舞,並在管教方向上變得積極和正面。

健邦:媽媽我都有用㗎

12歲學障兒余健邦小二時參加Winnie的學習支援計劃,再受邀成為Artkids,寡言的健邦不太愛笑,余太謂小朋友小學期間挫敗感太大,在學校也很少老師給予他活動機會,曾試過努力溫習拿到高分,仍然被奚落,故孩子一向不想跟人接觸。

余太回想小學時囝囝畫連環圖故事可以畫8小時,砌樂高已喜歡不跟說明書、憑空想像,到初小曾去過幾間畫室,但都不太喜歡,因為規限他畫什麼,感到沒有空間。

健邦加入了Artkids Studio後,第一次出糧便告訴她︰媽咪,原來我都有用㗎, 會有人買我啲畫!

充滿奇思妙想的健邦用意大利國旗加上咖啡豆及潑灑顏料技巧創作的畫。畫作已被收購。(受訪者提供)

健邦用銀河作靈感,創作的《遇怪魔我即刻變大個》(已被收購)。(受訪者提供)

蔚琛媽媽:孩子開始不逃避挑戰

11歲的柯蔚琛有嚴重學障和焦慮症,柯太謂兒子小一時因學習上對自己很有要求,因壓力導致每晚也在睡夢中哭泣而不自知,需用遊戲治療紓緩,並定期上情緒課程,蔚琛小四加入Artkids Studio,他最開心是很快有人認購他的《鸚鵡腳下的森林》,令他很期待再畫下去。

柯太謂可能兒子自幼已喜歡觀察小動物細節,故畫畫時常圍繞動物,而且其意念是成年人沒法想像的。

有時他接到新job,會叫我陪他一齊諗,我發現到他學畫畫後,人變得積極咗,能願意面對困難,減少了逃避。

蔚琛在上環一間餐廳畫畫。(受訪者提供)

嚴重學障的柯蔚琛同學兩幅作品,左圖的《鸚鵡腳下的森林》已被認購,右圖《向著太陽的花》寓意自己要迎難而上。(受訪者提供)

Winnie補充,參加第一期計劃的Artkids開始升中,他們同時想繼續創作,故「兒」動藝術館正希望拓展攝製課程。

希望多些商戶支持,讓SEN中學生日後的portfolio豐富一點,因為他們在學校,較少展現才能的機會。

撰文 : 胡麗珊 TOPick記者